“全球化背景下的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研讨会

  • 发布日期 : 2014-04-20
  • 浏览次数 :
  • 字体 :

为了进一步做好外交学院的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工作,外交学院国际法系于2014419在银龙苑宾馆二层会议室召开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涉外法律教育”研讨会。出席本次会议的有我院郑启荣副院长,外交部条法司和商务部条法司领导,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法律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学院、英国利兹大学法学院等院校的代表,以及外交学院国际法系老师们。此外,外交学院国际法系的部分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也旁听了此次研讨会。会议开幕式由国际法系主任许军珂教授主持。

在会议的开幕式上,郑启荣副院长首先代表学院致欢迎词,感谢各位专家牺牲周末的休息时间来参加会议,是对我院国际法教学的大力支持,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衷心感谢!他说国际法系召开本次研讨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中国跟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中国在走向世界过程中,急需大量的具有宽阔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悉国际知识的法律人才。今天这个主题“全球化背景下涉外法律人才培养”也是适应当前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外交学院被教育部遴选为首批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基地之后面临的很重要的工作。希望通过交流、学习,能够把我们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加扎实,也希望各位专家传授好的经验,也希望国际法系的老师们充分利用今天的机会,虚心请教,同时把当前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积极交流。预祝今天的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接着外交部条法司郭晓梅参赞和商务部条法司杨国华副司长分别从法律实务部门作为“用人单位”的角度,指出了实务部门对卓越的涉外法律人才的需求以及具体要求。郭参赞对外交部条法司的工作职责进行了简要介绍,指出培养卓越的涉外法律人才,应当注重对学生基础能力、应用能力和国际视野三个方面的培养;她还特别强调,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国际机构的资源,培养国际视野,成为卓越的涉外法律人才。杨司长对商务部条法司的工作内容也进行了细致的介绍,并强调卓越的涉外法律人才应当具备优秀的英语水平,扎实的法律知识基础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还特别建议,通过WTO的案例教学的方式来培养高精尖的涉外法律人才,将案例教学纳入学校涉外法律人才培养课程中的重点。

本次研讨会的讨论共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讨论主题是“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经验交流”。本阶段讨论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院长王军教授主持,各兄弟院校应邀具体地介绍了各自学校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及其他有关经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王军教授就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的办学规模、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式等做了介绍,他还就如何开展互动式教学、学生对外交流、教学与学术科研相结合等问题分享了宝贵经验。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党委书记杜新丽教授主要介绍了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的涉外法学实验班的办学经验和问题,并指出了当前各法学院广泛存在的、模拟竞赛受众小、获益学生少的困惑。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院长万猛教授则结合学校的涉外特点,主张培养涉外法律人才,应当加强学生的法学思维方式训练,积极创造条件送学生去国外学习,增加海外交流的机会,扩宽国际视野,并分享了其为学生搭建留学深造平台的经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杜焕芳教授也分享了人民大学法学院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具体项目经验,包括聘用专职外教、培养国际化的教师、开展中外学生交流项目、学生短期海外留学项目、国际实习项目、与其他高校共享精品涉外法学课程等。随后,与会人员就各兄弟院校介绍的经验进行了更为具体的讨论和交流。

 

第二阶段讨论主题为“中外法律教育经验借鉴”,本阶段讨论由我院国际法系卢松副教授主持。首先,英国利兹大学法学院汤铮副教授对英国法学教育模式进行了介绍,她指出英国法学院主要负责对学生知识基础的培养,实务技巧由校外商务机构负责;英国法学教学分为讲座性质和研讨会性质,主要通过案例教学,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接着,中国政法大学法学评估中心的刘坤轮副教授就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指出与国外法学教育相比,我国法学教育并不注重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呼吁各校应予以重视。我院国际法系吴香香副教授根据其留学德国的经历,对德国法学教育模式进行了介绍,她指出德国法学教育与英国类似,并详细介绍了德国法律人才需要通过的两次国家大考,指出两次国家大考对于德国法学教育培养的重大影响。最后,外交学院国际法系研究生李潜,根据其研究项目,对北欧国家法学教育进行了介绍,他指出北欧国家的法学教学方式受德国法学院影响较深,与其类似,而法学课程的设置除了常规课程,还非常注重与北欧国家的特点相结合,会设置“福利国家”“环境保护”等主题法学专业。主题发言结束后,参会人员就各国法学教育的特点进行了讨论,分析了我国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第三阶段讨论主题“涉外法律教育改革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本阶段讨论由我院国际法系江国青教授主持。首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学院常务副院长吴用教授介绍了中青政法学院在法律教育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并分享了其在法学课程设置方面的经验。接着,国际关系学院法律系主任李汉军教授也介绍了国关学院法律教育结合自身特点办学的经验,强调抓住学校特色,开办精品课程。最后,我院国际法系李红勃副教授,针对其开办的法律诊所课程,分享了一些经验,并结合国外法律诊所课程,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在自由讨论阶段,参与旁听的法学研究生和本科生同学作为法学教育的受众,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和看法。

 

最后,外交学院国际法系副主任张爱宁教授,对本次会议做了总结,她围绕为什么要培养卓越涉外法律人才、要培养什么样的卓越涉外法律人才、怎么样培养卓越的涉外法律人才这三个问题,对各位与会代表的发言和讨论进行了梳理,深化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卓越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会议主题,并对到场的嘉宾再次表达感谢,希望各兄弟院校进行更深入的合作与交流。

本次研讨会研讨了各兄弟院校的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教学经验以及国外法学教育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院国际法系的实际进一步思考涉外法律教育改革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这既为我系的涉外法学教育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同时也为提升外交学院国际法系涉外法律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科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上一篇:“司法公正与知识产权司法保护” 讲座简报
下一篇:外交学院参加第十二届Jessup模拟法庭竞赛国际总决赛简报